金融業賣地 3年賺逾300億
2010/10/30 03:00本報金融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本報金融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金融業近3年來活化資產,「賺很大」!據本報調查,從2008年以來,銀行、壽險公司活化資產,處分獲利已高的自有土地或不動產,總售價已近600億元,認列獲利更高達300億元以上,每筆土地投資報酬率都是從3成到倍數起跳。
這些認列獲利相當可貢獻所有銀行ROE達1~2%,包括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安泰銀行、華南銀行、上海商銀、板信商銀、中租迪和等從2008到今年,都有出售1筆到5筆以上不等的不動產,總出售金額有592億元左右,這些還不包括各銀行處分承受擔保品的土地,如台銀近3年處分73筆土地,收入逾100多億元,國泰世華銀今年也出售中山北路的擔保品大樓,認列獲利10億元。
近年國內不動產價格高漲,各金融機構手中握有大筆不動產、商業辦公大樓,恰巧遇上金融海嘯、低利率環境,本業獲利相對困難,主管機關資本適足率要求又日益嚴格,因此金融機構紛紛決定「活化資產」,將帳上不動產變成獲利。
外界印象深刻的就是新光人壽,新壽每「忍痛」出售一筆不動產,幾乎都會變成不動產市場的重要指標;2008年新壽出售信義聯勤土地,當時新壽連建照等都已取得,建築藍圖都確定,但遇上金融海嘯,只好出售土地,南北基金售價共101.4億元,新壽認列獲利32.4億元,經過3年,現在信義聯勤的土地更水漲船高,獲利空間更可期待。
新壽2年多來出售5筆不動產,還包括讓新光金董事長吳東進想到就難過的信義A11,新壽原總部地點寶慶路土地、內湖漢諾威及台中英才路,總售價達296.7億元,新壽認列獲利147億多元,稍稍緩解大股東的增資壓力。
台壽去年也一口氣賣了3筆不動產,認列逾20億元的獲利,一不小心就將EPS衝上7元多,同樣也是降低大股東增資壓力,強化財務體質。
其他銀行如安泰銀近2年多來也出售5處分行或部門據點,中租迪和則是出售內湖總部,採售後租回方式使用,降低固定成本支出,華銀、彰銀近2年也處分土地,提高獲利,金融股在不動產出售利益加持下,股價也跟著亮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