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家的功德與破戒過患

分類:宗教
2011/03/19 20:23

出家的功德與破戒過患

益西彭措堪布


第三節 出家的功德

一、 出家的功德

釋尊在《賢愚經》中讚歎出家功德說:「出家的功德比須彌山還高,比大海還深 ,比虛空還廣;出家能滅除魔的眷屬,延續佛的家族(種姓),出生、增上善法 ,遠離垢障,積累無上福報。」在《賢愚經》第十五品讚歎出家功德時也說:如 有人用七寶造一座高到三十三天的佛塔,他的功德還不如出家功德大,因為外境 上的七寶塔會被煩惱之人摧毀,但出家的功德卻是他人無法摧毀的;又說出家的 功德不可思議,乃至得到究竟菩提之間都不會滅盡。

二 顯密均重視出家

有人認為顯宗很重視出家,密宗則不重視,其實顯密修法人最高的是比丘,其次 是沙彌,最後是居士。佛在《時輪金剛續》中說:修法人分出家僧和在家居士兩 種,顯宗大乘稱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發菩提心,守持沙彌(尼)戒或比丘(尼) 戒的,就成為大乘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守持在家居士戒的,便稱在家菩薩。密 宗的金剛上師及傳法灌頂等法事,一般只能由出家比丘擔任,在家學密的,只有 具有特殊功德及成就者才可以擔任上師及傳法。另外在《時輪金剛根本續》中, 佛為香巴拉國王進行時輪灌頂和傳法時教示:「國王應該依止出家的金剛上師, 在家人未證得初地菩薩前,不能擔任國王的上師。」

第四節 出家與在家

一、 在家與出家功德之比較

佛陀、寂天菩薩和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曾指出,得登地聖果以後,出家在 家已無區別。但在登地以前,在家很難守持清淨的戒律,故應發願出家。這在 《普賢行願品》等經典中也有說明。

末法時代,如果不以出家僧人的形相而以在家人的形相弘法,很容易遭到誹謗 。無垢光尊者曾說,一男人不出家而又想弘法利生,或一個僧人還俗娶妻生子 ,都會對弘法利生產生很大的障礙和不良的影響。

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淨居士戒不如僧人守護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這就像 小孩的力量無法與青壯年的力量相比一樣。從學法的層次而言,前面已提及無 論顯密,都以比丘的地位最高,其次為沙彌,最下是居士。佛經中還明確指出 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

有人以為作居士比較方便,可以隨意而行,而出家戒律較多而倍感拘束,有的 還因此發願不出家,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別解脫戒的一種,與出家戒一樣都必須 以出離心為基礎,才能真正得到戒體。若對輪迴不但無出離心,還貪戀世間八 法,那連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又怎麼能得到究竟的解脫呢?

還有人以為,若以出家相度化眾生,不會有很多有緣弟子,故還不如在家。如 果是諸佛菩薩化現,自然不拘於現出家或在家相,也許還會以傍生或餓鬼、魔 等形相來度生,但如果連自己相續中的煩惱都未調伏,還說自己的修證很高, 已得諸佛攝受加持,有能力去度化眾生,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其實居士更應該比出家人更注重戒律,出家人失去比丘戒體,還可守持沙彌戒 ,失去了沙彌戒體,還可守持居士戒;而居士若失去了居士戒體則什麼也沒有 了。居士受了菩薩戒、三昧耶戒後,所應守持的學處與出家人大致相同。

從解脫方面而言,要獲得小乘羅漢果,必須先具有比丘(尼)的戒體,因為只 有比丘(尼)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惡業,而沙彌(尼)戒、居士戒只遮 止了部分的身口惡業。如果不受持比丘(尼)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 德,則其見解已與外道無因果的見解相同。

如果發心出家受比丘(尼)戒的人越來越少,則佛法中的誦戒、羯磨等可能無 法相繼,佛法就會中斷,如果許多本是出家人行持的事業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 ,則末法時代的顛倒衰敗特徵便呈現了。

對我們來說,無論聽到或見到出家人,都應該恭敬,昔日阿底峽尊者只要見到 出家人,無論大小乘行人,都會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還說過:只要身穿僧 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備的殊勝功德。這並非說出家好,在家不好,只是提醒 大家還是出家的功德較大較高。在藏地也有一句名諺:「數百在家人,不如一 僧人。」

人身難得,能以此難得的人身出家修行,是再好不過的事。無垢光尊者也講: 「無始劫來,我們不知已做過多少次帝釋,而作個出家僧人,卻只有今生這一 次。」因此若想積累更殊勝的功德,最好還是出家,否則有些人終其一生學佛 ,到老還是一個在家人,修行也沒有進步,如此豈不是可惜。並不是所有的人 都一定要出家,如蓮花生大士也示現居士身,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蓮師一樣的 神變幻化,大多數眾生仍因業力所牽而無法出家。

有人擔心出家後,生活會變得拮据而不敢出家,其實這是杞人憂天,佛在經典 中曾親口講過,在末法災難深重時,只要是精進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佛陀以他 無比廣大的福德力,令弟子們衣食無缺,即使世人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 耕種,佛陀也會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們不會為饑渴等痛苦所困。有人 因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雖然佛在戒律中規定,出家前應先徵得父母同意,但 佛在《律本事》中同時又指出,若此人發心非常堅定,對家裏已無牽掛,在寺 廟或山林中住滿七天,在此期間其家人未作尋找或還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 ,並完全獲得戒體,這和父母同意後出家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傳戒的阿舍黎有 一點輕微的支分罪,但這可以在半月誦戒懺悔時即得清淨。

一般來說,出家是很難獲得父母應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把父 母不同意作為不出家的理由,則無疑已因自己而讓生身父母造了很重的業障。 歷史上釋迦牟尼佛是背著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們熟悉的虛雲老和尚、法尊法 師等也是背著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因此我們應謹慎對待此事,不然學佛尚無 進展,卻增加了父母的業障。

佛在《賢愚經》中說,若有人想發心出家,製造違緣或障礙使他出家不成的, 這種惡業極為嚴重,就像人掉進黑暗一樣,會墮落到黑暗地獄中受無量痛苦; 像百川匯歸大海,惡業果報都集中到製造違緣的人的身上;像劫末火燒毀須彌 山,對別人出家製造障礙的人,會被地獄中的大火燒得一無所餘。佛經中還提 出,一個人出家的功德等同於建造一千萬個佛塔的功德;反之阻止他人出家, 其罪業有如毀壞一千萬個佛塔。由此可見,如果自己發心出家或勸人出家,將 獲得很大的功德。真正發出離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業會逐漸消滅, 增上自在安樂。

二、八關齋戒

釋迦牟尼佛為廣度無邊有情,巧設種種方便,從戒體而言,釋尊就為我們設立 出家和在家等兩種戒體。僧眾每月的十五、二十九(或三十)要誦戒,內容包 括念誦別解脫戒的經典等,稱為「布薩」,目的就是讓出家僧眾懺悔自己半月 來所造的微細的惡作,增上善業。

為了使在家人也能體驗出家的清淨生活,為日後出家持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 時與出家僧半月布薩一樣,能及時懺罪增善,世尊特意按在家人的根器條件, 為在家人設立與「沙彌十戒」非常相近的「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可以擇日受持,時間只有一日一夜,而不是盡形壽(終身)。其方式 非常靈活,因此十分適合在家人修行,功德也非常大。佛在《建立家屋經》中 曾云:「只要受持一次八關齋戒,就不會轉生於刀兵劫及饑荒劫等苦難劫中」 。佛是一切智者,是真實語者,佛所說必定真實不虛。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像 一下,如果我們處在刀兵劫、饑荒劫中,恐怕連一分鐘的痛苦也忍受不了,所 以能在今日優越的條件下,讓一個經常做惡業的人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就可 以獲得極大的利益。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大部分已造了諸多罪業,雖然我們 不能像高僧大德一樣,替他們灌頂,使之立即開悟,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 讓他們受持八關齋戒。

《藥師經》云:「若有病人,欲脫離苦者,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 戒。」又云:「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複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 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琉璃光如 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寶 華中,自然化生。」

《涅盤經》云:「波羅奈國,有屠兒名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 ,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

《普達王經》云:「先王在世時,有持善小兒,隨先王齋戒一日,奉行正法, 清淨守意,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為王作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齋戒所致。」

《護淨經》云:「一日持戒齋,得六十萬世餘糧。」

佛在經中曾說:「如果救一百個即將被惡人挖掉眼睛的人,其功德自然很大,但 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的功德比此更大。」又說:「以醫術令一百位盲人重見光明 的功德也很大,但也不如受持八關齋戒一天的功德」。受持一天八關齋戒的功德 已如此廣大,更不用說一生受持別解脫戒的功德了。由此可知,我們能夠受持清 淨的戒律,實在比得到一個如意寶還要殊勝。

如果受了別解脫戒中的居士戒後,造了一些輕微的支分罪,則可以通過受持八關 齋戒,立即得以清淨。這與出家僧眾的布薩(誦戒)作用相同。

小乘諸戒中最容易受持的八關齋戒,只要守持一日一夜也具有無量之功德。法王 如意寶曾在光明定中親見宗喀巴大師時,宗大師為法王傳了《三主要道論》,並 對法王如意寶親切教誨:「真正的修行人在皈依三寶之後,能守持一次清淨的八 關齋戒,就可以往生到兜率天的彌勒淨土。」故出家僧人給在家初機業障深重之 人傳授八關齋戒,使他們消除業障,增長善業,是非常有益的,還可以使他們逐 漸往生淨土。

對於在家居士,我們可以先讓他們守持一次八關齋戒,然後逐漸讓他從守居士一 戒做起,待具足條件時,再讓他出家守持沙彌戒,最後當他對比丘戒的學處有了 系統的瞭解後,可以授予比丘戒,使他成為佛法的主人,這樣次第引導,可以使 一個凡夫慢慢地走向解脫的莊嚴大道。

二、 出家前應慎重觀察

居士持守在家戒,在出離心真正生起並逐漸增上之後,應趕快出家,守持出家戒 律。但在出家前一定要仔細觀察出家的功德及出家後的注意事項,盡量保證自己 能如理持戒。佛在《未曾有因緣經》中,告誡對出家一事應謹慎時說:「夫人入 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為,何以故?執持不勤,反為害故。」

《律本事》等經論中講:「如過去無修行,對三寶無太大信心的初學者,和從外 道轉入內道的人,應觀察四個月,才可以決定是否給予授出家戒。」

第三章 破戒過患

因為清淨持戒可以獲得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破戒後所得的過失也不可思議 。如同一個人觸犯國家法律,司法等有關部門就會對其進行法律制裁一樣,受戒 後破戒之人,同樣會受到因果和護法神的制裁。

佛在《福蓋正行所集經》說:「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不能運載。」 無論大小乘,破戒後根本無法積累資糧,修持正法,甚至一點善法都無法圓滿, 如一輛破舊不堪的馬車,無法運載貨物一樣。佛在《正法宣揚經》中說:「破戒 之人,千萬生中,遠離種姓與安樂,墮入地獄感受痛苦。」破三乘根本戒,若不 發露懺悔,就會在千萬生中遠離修法的種姓,不會得到修法的安樂,死後墮入惡 趣,長期感受痛苦。在大乘《三摩地王經》中說:「破戒墮惡趣,多聞無力救。 」

若破了根本戒,雖然廣聞多學佛法經論,也不能使自己免墮惡趣。同樣在《入 中論》中說:「失壞戒諸眾生,於惡趣受佈施果。」

失壞了根本戒就像人失去雙腳一樣,不可能帶我們到善趣和解脫的彼岸,前生所 造之上供下施等功德也只能在後世的惡趣中感受果報。這些破戒果報,令人不寒 而慄,因此不管活佛或管家,都應嚴格守持淨戒,如果破戒,今生必定遭遇橫死 、多病等眾多災難違緣,死後肯定墮入地獄受無量痛苦。

《三戒論》及《入行論》對持戒和破戒的問題都論述得非常詳細,無論受持那一 種三乘戒律,從開始就不能破戒,如發現已破戒就要立即發露懺悔,拖延時間越 長,就越難懺悔,尤其密乘中明確指出,破密乘戒未及時懺悔,超過三年,則不 可能再清淨了。如時而守戒,時而破戒,不可能獲得成就。

有些人破了根本戒以後,無慚無愧,自以為能瞞天過海,別人無法了知,而上師 三寶的神通智慧無所不知,俗話說「抬頭三尺有神明」、「若欲人不知,除非己 莫為」。這種破戒者的惡業果報成熟時,今生後世都會感受無量痛苦,分毫不爽 。

下面從根本戒的角度分別說明破三乘戒律的過患。

第一 破小乘戒的過患

對一個初學佛者而言,若沒正知正見,又不太明白破戒的過患,這樣在業力所致 的違緣現前時,就非常容易破掉根本戒。

從小乘別解脫而言,無論出家或在家,破根本戒的過患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區 別,不能以為自己的功德大、身份高就可以在戒律上有些特殊,在因果面前人人 平等。

佛在小乘的《律本事》中宣講了十種破根本戒的過患:

1、被導師佛陀呵斥。 2、被天眾呵斥為強盜等惡名──因破根本戒,造了嚴重惡業,所以喜好人們行善   的諸天人等都稱他為強盜。 3、同修之道友們呵斥──佛制失壞根本戒的人無法與僧眾同住,所以被同修道友   呵斥、摒棄。聖者菩薩等大成就者也會遠離,因為和破戒者共住過患極大。 4、如理思維後自相呵斥──因破戒,違背了先前所發的誓願,自己如理冷靜思維   時,也會責備、呵斥自己。 5、其本性即應被呵斥──破戒必然導致無法成辦自他暫時的善趣福報及究竟的解 脫,故破戒的本性應被呵責。 6、方隅增上惡名──因破戒,四面八方都會流布其惡名。 7、聞之法不聞──破戒後,上師、善知識和道友都會遠離,故不再有聞法的機會。 8、已聞之法忘失──因無聞法機會,以前曾聽聞的妙法就慢慢忘失。 9、道地證量不生──因破戒,故不生三摩地及勝觀智慧,也不會有五到十地的出世  間功德。 10、在後悔中死去,且墮入惡趣──因破戒,不但使難得的人生失去意義,還增加   許多罪業,故臨終時極為後悔,死後墮入惡趣。

《雜阿含經》與《四分律》中都指出了破戒的過患,如《四分律》說:破戒 有五過: 一、自害──毀戒之人,身口意業,悉皆不淨,常受貧窮,善神遠離。 二、為智者所呵──毀戒之人,諸善比丘悉皆訶責,而常畏避,如惡死屍。 三、惡名流布──毀戒之人,三業不淨,與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見,不善之名聞於   遠近。 四、臨終生悔──毀戒之人,老死臨期,惡境現前,追悔無及。 五、死墮惡道──毀戒之人,既捨梵行,全無善因,福盡苦至,即墮惡道。

破八關齋戒的過失同樣很大,在佛經中有個公案,有位居士在持受八關齋戒那天,因 非時飲食,而在後世墮在了複活地獄中。因此無論受什麼戒,都必須認真、謹慎。

由此可知,今生得到人身,主要都是因往昔守持淨戒之果報。依靠今世此珍寶人身方 可修持正法,獲得功德,廣度眾生。如果白白浪費此人身,會令諸大聖者歎息不已。

同樣的,若因某人導致一位出家人破根本戒或還俗,此過失遠遠超過了毀壞一千萬座 佛塔的過患,後世必會墮入地獄受苦,故阻止他人出家或出家人之間相互製造違緣, 導致破戒或還俗,都有極大的過患。

第二節 破大乘戒的過患

破大乘戒的過患更為嚴重。雲登降措所著的《所知藏》(又譯《知識總匯》)中總結 了破戒的過患:「破菩薩戒有無量過患,歸納起來共有四條(三總墮、一別墮)。三 總墮罪是:欺騙導師佛陀、所境眾生、本人誓言失壞,成為所呵斥之處;猶如國王失 去國政一樣,失去精華(菩薩戒)後,一切暫時與究竟的不悅意事都將聚集;後世墮 落惡趣,難以解脫。一別墮罪是:往昔所造的菩薩善根都將失毀。」

失壞菩薩根本戒的人所作的惡法能破壞一切善法,在《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中也 說:「若諸菩薩修持戒行,即得一切勝願圓滿,破戒之人,諸有惡法,如世霜雹,毀 一切物,破壞善法,亦複如是。」大小乘都說破根本戒者今生會感受短命、貧窮、煩 惱熾盛等果報。如果時而以慚愧之心懺悔,時而造菩薩根本墮罪,如此則耽延證悟初 地菩薩的時間。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是故具罪墮,及菩提心者,間雜輪 迴故,登地久蹉跎。」

第三節 破密乘戒的過患

密續中云:「破了三昧耶戒的人,金剛羅眾為痛飲其心血,短壽多病失財畏怨仇,長 久住於無間地獄中,極其恐怖感受難忍苦。」

此段說,金剛護法神就會顯現出極恐怖的姿態吸盡其心血,現世還有多病、貧窮 、橫死等不悅意的果報,後世果報就更可怕了,死後即墮入金剛地獄十億劫,而 此獄之苦甚於無間地獄無數倍,以人類的智慧無法衡量,故密乘行者尤應慎護淨 戒。

無論聖者或初學密法的人,毫無例外的都要守持三昧耶戒,一旦破戒,尤其是對 金剛上師誹謗或對無上密法起邪見退失信心,結果必墮金剛無間地獄。因此,無 論白天或夜晚,在行住坐臥中,都要像保護眼睛和心臟一樣,守持清淨的三昧耶 戒。末法時代若能守持三昧耶戒,就能使業障深重,煩惱心強的眾生對密法產生 信心。

如果沒有守持三昧耶戒的功德,即使得到再多的灌頂,依止千百位金剛上師或經 常修金剛薩垛,或聞思經律論典,也不可能順利獲得解脫,將來還將墮到金剛地 獄。從無上大圓滿而言,如不受持清淨的三昧耶,對上師也不具足信心,即使得 到了所有大圓滿的灌頂,並相似瞭解了全部大圓滿的金剛語,但連一點相似的證 悟智慧也不會生起。故清淨戒律為修一切善法的基礎。所以密宗修行人聞思修固 然極為重要,但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守持清淨的三昧耶戒。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的心很浮躁,今天依止這位上師,明天又跑去依止另一位善 知識,或時而修此法,時而修彼法,如此學法經年,卻無多少長進,藏族有句諺 語:「狗跑多了肯定會挨石頭;人跑多了肯定會遇上麻煩。」若對上師三寶有堅 定不退的信心,經常觀察上師功德的人,可以依止更多的善知識,就像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一樣,但對上師三寶信心不堅定的人,就容易對上師生起邪見,失壞密 乘戒律,故依止的上師宜少。

在密乘行人中,上根者可依無上大圓滿的直斷和頓超的修法,或依生圓次第的修 法去懺悔,可以淨除一切重罪,不會感受無量痛苦,但絕大多數人不能馬上做到 這一點,所以大家應從最基本的持戒做起。

蓮師曾云:「修持密法有如竹筒中之蛇,不上即下別無選擇」。同理,修持密法 的人或因持戒成佛,或因破戒墮入金剛地獄。持明無畏洲(晉美朗巴)在《功德 藏》中也說:「入真言乘士夫除惡趣,及佛果二更無三去處。」

現在凡夫如我等,對治業障煩惱的能力非常弱小,正知正念經常無法護持,對持 戒功德和破戒過患也不明瞭,每天所造罪業猶如大雨降臨,故我們應常猛厲祈禱 上師金剛薩垛,懺除罪業。

第四節 三乘佛法皆應遠離破戒之人

一、 守小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佛在《雜阿含經》中有授記:「魔等不能毀壞佛法,只有形象為佛弟子,但內心 無聞思修,不持淨戒的修行人才能毀壞佛法,滅盡佛的正法。」故我們在弘法利 生時,最主要的是不能失壞三乘的根本戒。

《戒律三百頌》云:「莫與破戒者共住,法、財亦莫共受用。」

在《破戒折伏經》中,佛對舍利子說:「上師、上座、清淨守持戒律的信眾與破 戒的人相比,猶如獅群中的狐狸,轉輪王中的黃門,天的眷屬與猴子,龍王中的 貧窮乞丐,具天眼通人中的盲人,大鵬鳥與薩達巴。」佛以這些對比強烈的譬喻 ,說明了清淨持戒者與破戒者之間的天壤之別。另外破根本戒之人不能與上師、 上座等同住,以防外道與白衣譏嫌。

佛在小乘經典中說,應該遠離破了根本戒的人,並把他逐出僧團,在大家把他拉 出去時,如果他抱住柱子,連柱子也要砍掉(當然事後砍掉柱子的人,應將柱子 重新修復,因這是三寶的財物)。

二、 守大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佛在大乘經典中說,如有誰破了根本戒,不必說資糧道和加行道,就是真正已得 聖果的菩薩也會遠離。

《入中論》第二品中說:「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如是持戒諸大士 ,不樂與犯戒雜居。」也就是說,聖位二地菩薩也只有遠離此等破戒者。有人以 為菩薩是聖者,肯定會在行為上以大悲心攝受破戒者,令其去苦得樂,但這僅是 出於個人的主觀臆測。論慈悲無有過於佛者,而佛早已用盡所有智觀察並決定了 對於破戒者,在行為上只有捨棄一途,別無他法,而且這也正是出於慈悲之念, 因為破戒之人與清淨戒律的道友同住一處,會增加他們修法的障礙,這樣反使破 戒者增加罪業,而且讓破戒者繼續享用三寶財物,也會使他們的罪業更重,因此 佛在戒律中規定對破根本戒者必須予以摒棄。

三、 守密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如果具有生圓次第的功德,三昧耶也很清淨的修行人,和破了密乘根本戒的人一 起吃飯、說話,甚至只飲用同一條河流的水,都會因此得到偶失及友失的過患。

友失就是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因他而造大量惡業,從而失壞自己的三昧耶。 偶失是在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的過程中,與他同吃、同住,甚至共同求法時所 失壞的三昧耶。

密續云:「交往滿足失壞者,失壞非器為說法,不避失壞失壞者,失壞障過所染 污,為現生緣後世障,以愧悔心誠懺悔。」

即與破戒者交往或滿足其願望,或為他及非法器的人說法,或不遠避,這樣就會 被破戒人的障過所染污,對今生造成違緣,對後世造成障礙,故應以悔愧之心誠 心懺悔。在一起修行的人中,如果有一個失壞三昧耶的人,則其餘具足三昧耶的 人雖有百千,也不能得到少許的修行之果,譬如一滴壞乳,能使滿壺的清淨乳汁 變壞。如《總集續》中說:「譬如一滴乳,若壞盡皆壞。一行人失壞,諸行人失 壞。」

以上我們可以清楚明確地知道破戒的過患,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個密乘行者,就 可以行持瑜伽士的許多甚深難思的行為,而對什麼也不在乎,到第四部分之後, 大家就會知道密乘戒律的嚴格甚至遠遠超過顯宗戒律。

末法時代,有很多人從表面上看是修行人,其實內心並沒有聞思修的意樂與功德 ,整日四處遊蕩,這種人在非常短的時間中也會失壞很多戒律。對於這些可憐的 人,我們在行為上應該遠離,但在內心不能生起煩惱而去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能 嫌棄、嗔恨,而應替他們念經咒懺悔,回向善根或祈求上師三寶救度他們。

我們應該謹記佛在《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的教導:「自於禁戒,清淨守 持,見毀戒者,起大悲湣,不應於彼生嫌恚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傑克 的頭像
    傑克

    台中七期豪宅專賣商順曜 0989-455-670

    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