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兩岸簽ECFA後 將走向關稅同盟

更新日期:2010/06/13 04:11

〔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兩岸今日於北京進行ECFA第三次正式協商。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網站日前刊登一篇文章,聲稱兩岸的經濟合作機制,是個動態且不斷深化的合作機制,在ECFA簽署後,未來將可能再發展為「自由貿易區」,甚至是「關稅同盟」。

 

陳博志:實踐馬的終統目標

 

對此,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說,馬總統過去在總統大選時,其陣營也曾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概念,因此由ECFA所發展出的,不論是關稅同盟或是兩岸共同市場等概念,最後就是實踐「終極統一」的目標。

 

陳博志認為,礙於民意反彈以及簽署時程,他認為ECFA在六月簽署時的範圍及項目會「很小、很少」,藉以逃避批評。但「這個怪獸將會不斷自我膨脹」,最後就是讓中國併吞台灣,民眾不得不察。

 

經濟部:沒必要,也不可能

 

經濟部次長林聖忠則說,ECFA是「就經濟談經濟」,目前沒有想過兩岸關稅同盟的事情,遑論政治上的統一,不應過度延伸。他強調,兩岸關稅同盟是「遙遠、遙遠、遙不可及」。

 

林聖忠解釋,關稅同盟指的是像歐盟一樣,取消會員國之間的關務,而統一對外的關稅。但兩岸產業結構差異大,關務結構也不同,加上台灣關稅自主,關稅同盟沒有必要性,也不可能。

 

這篇名為「ECFA究竟是什麼」的文章指出,ECFA的真正由來,緣自於中國。早在二○○二年兩岸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就由中國前副總理錢其琛提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議。因為台灣不僅是WTO的成員,也是個獨立的關稅領域,所以,「即使屬於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中國在給予台商優惠待遇時,也應兼顧WTO規則。

 

文章指出,台灣所提出的ECFA早收清單,是依據中國與東協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時的早收清單概念,先針對部分產品實施降稅,「產品主要可能包括石化類、紡織中上游、機械及其零元件、汽車、LCD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